
心智教育导师分享|我是怎样选择一对一帮扶儿童及其监护人?
- 分类:心康护童
- 作者: 广东省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
- 来源:广东省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
- 发布时间:2022-01-04
- 访问量:698
【概要描述】
心智教育导师分享|我是怎样选择一对一帮扶儿童及其监护人?
【概要描述】
- 分类:心康护童
- 作者: 广东省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
- 来源:广东省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
- 发布时间:2022-01-04
- 访问量:698
自2018年以来,广东省民政厅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牵手行动”(以下称“牵手行动”),面向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 汕尾、江门、湛江、阳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市)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实施关爱帮扶。
民政厅会针对特定不同的困境儿童群体来进行关爱和帮扶。从2020年开始,民政厅指导参加牵手行动的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逐一入户核实其监护状况、基本生活环境、人身安全、受教育权利、享受社会救助情况,落实“一对一”心灵关爱,教授正确监护方法,提高监护人对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护的意识。
我作为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的一名心智教育导师,跟随着基金会参加了去年2020年“牵手行动”清远佛冈活动,深入了解4户残障儿童的家庭状况,对他们进行关爱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帮助他们解脱思想上的束缚,改善生活需求,提高生命品质。
其中有两户的儿童及其监护人,经过我和另外一位心智教育导师林老师的帮扶后,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认知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尤其是其中一户,母女俩都摆脱了思想的束缚,由苦大仇深和恐惧不安,回归到温馨安定的生活当中。而在这个帮扶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帮扶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宝贵经验和比较有效的沟通技巧。
因此当基金会再次征集心智教育导师,参加2021年“牵手行动”“心康护童”的入户考察及后期“一对一”的情绪疏导,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一、11月5-6日第一次考察走访活动
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作为今年“牵手活动”清远市连州的组长单位/先锋部队,要在11月5-6号走进清远连州,开展交流会了解实况。在这第一次考察活动入户的前一天,我和另外一位心智教育导师张爱英老师,和连州市起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面对面沟通交流第二天要入户考察的孩子整个家庭状况。
与此同时,我们给社工们分享了在2020年清远佛冈“牵手行动”中,如何帮扶那些智力、精神残疾儿童的经验和技巧。第二天,我们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做好充分的信息共享,上午开完会做好走访工作的分工,分完物资;下午则顺利地完成了5户6个儿童重点走访考察工作。
二、12月3-4日大走访考察活动
由于今年参与活动的社会组织有34个;需要走访考察的户数196户,基金会非常重视本次大走访考察活动。在这次大走访考察活动开始前,基金会理事长招辉女士和秘书长黄国明女士,对我们这次参加大走访的8位心智教育导师,进行了系统培训,解读今年活动的帮扶对象的情况、活动的内容以及开展活动的注意事项进行。
其中黄国明秘书长对我们在入户走访中经接触评估儿童及监护人的心智和心理状况而甄选结对一对一的帮扶对象提出三个点重要建议:
1. 重点一:甄选对象时,考虑受助人经你帮助后,能有较理想的预期效果,家长偏向支持导师指引而为之努力改善的家庭。
2. 重点二:村与村有一定距离,尽量选择相邻的家庭。
3. 重点三:经评估家庭较难支持服务,放弃选择,如监护人有精神病,或孩子有大病、智障或残疾。
而根据我从2015年开始学习情志疗法的经历,依着这几年处理100个以上的大大小小个案,去年的“牵手行动”清远佛冈心康护童的活动、今年11月份第一次走访考察等等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培训重点建议,经过二次大走访考察活动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依据来选择一对一帮扶儿童及其监护人:
1.孩子内心世界的开放程度
我们要明确地知道我们一对一所帮扶的首要对象是孩子。那么,孩子内心世界的开放程度,是我们能否运用情志疗法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疏导心智的关键所在。在这次大走访中,我和招辉会长负责走访考察的对象一共有8户。
其中,孩子的年龄段涵盖了6至14岁。对于6-10岁年龄段的孩子们,我会通过玩游戏、陪伴读书和运动等方式来跟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而对11-14岁的孩子们,我则会用聊天方式。我会在聊天过程中抓取有用信息,投其所好,然后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建立友谊。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我会观察这样的方式是否能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在这些方式的引导下,是否改变他们原有的状态,是否能够跟我进行有效的互动。
例如,我在11月份走访考察的一户名叫小贵的孩子。他原来的状态是格内向、木讷、怕生、胆。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他会躲在外公后面,也不会跟对方有眼神交流。在面对跟见面多次的社区社工的时候,他只会木呆呆地看着对方,也从来不开口说一句话。但经我15分钟跟他玩游戏互动后,他马上可以跟经常来访的志愿者、社工礼貌地握手,露出腼腆的微笑,可以跟我说话聊天,甚至比赛跑楼梯。这样,我就可以判断这个孩子内心是愿意打开,与我有效沟通链接;并且这孩子在帮扶的后,原有的状态改变非常大,其帮扶后的效果非常好。
如果我们在和孩子互动中,尤其是在11岁以上的孩子,孩子们的行为模式是你问一句他回一句。而且孩子们对我们的问题,只是简短的回答,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也不会主动地去接你的话题进行反向询问;然后我们换了话题他依然还是这样的模式状态,让我们很难抓取到进一步打开他内心信息的时候,这证明这个孩子处于防御机制中,处于自我保护的封闭状态中。这时,我们非常困难了解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综合以上所述,这就是属于孩子们内心封闭,不愿意打开的情况。
另外,这两次入户考察的时间都比较紧张。所以每户考察时间大概只有40-50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小时。若某一户考察时间过长就完不成了走访考察的任务;若某一户考察时间过短,我们没有把帮扶工作做到位,那就起不到帮扶的效果。在未来一对一的帮扶服务的时候,我们同样面对时间紧张及时间分配的问题。因此,这要更加考验我们心智导师,在对孩子的帮扶服务中,能否在这1个小时这紧张有限的时间内,把帮扶工作做到位,起到帮扶的作用和效果。如果孩子们内心打不开,开放程度不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那么,这样的帮扶是无效的。这对我们的服务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2.监护人对于我们导师的工作的配合度及其是否有努力改善现状的意愿
监护人与我们导师工作的配合度和想改变现状的意愿是第二重要考虑的依据。在2020年“牵手行动”清远市佛冈心康护童的活动中,我和林老师一起帮扶了4户残障儿童的家庭。其中,两户生活和生命状态改变明显,但另外两户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配合,想改善现状的意愿不高。记得有一户,我们与其约定了帮扶时。
但是每当我们到访的时候,监护人妈妈经常不在家,只有奶奶在。好不容易等到妈妈在家的时候,由于妈妈比较内敛,而且大家双方见面次数少,没有建立到一定信任度。虽然我已经知道孩子妈妈的情绪点在哪里,当我提出帮她做情绪疏导的时候,妈妈却拒绝了。这样,我们也无法对她进行有效的心智疏导。
另外一户的情况是,我们在帮扶的过程当中,给了很多比较有效的建议给孩子妈妈,引导她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但这位妈妈在每次都会回应我们“好”、“没有问题”、“会去做的”等等。可是在我们再次到访的时候,结果是女儿、妈妈和整个家庭还是原来老样子,没有什么改变和进步。这说明这位妈妈一点都没有根据我们的建议去行动,去改变。
反之,另外两户的家长都非常开放、接纳和配合。她们会根据我们提供的建议,一一付诸行动,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和链接。所以,这两户孩子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变。
这次“牵手行动”关爱和帮扶的目标对象是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孩子们的监护人以年纪老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出于对年老的监护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考虑,我会先评估他们想改善现状的意愿程度,其次再评估在每次帮扶中,他们与孩子的配合度和对孩子的支持度。我会考虑到以他们的年纪和身体健康程度,认知和接纳程度,他们未必能够全部都做到我们给出的建议。
而我走访的8户孩子,都是身体健康正常、没有残障和重大疾病。相对之前残障儿童对监护人有很高的依赖度,他们可以更加独立自主。孩子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心灵是有智慧的。他们自己内心会有意愿是否想得到帮助和不想得到帮助。在这次帮扶正常孩子的“牵手行动”中,只要孩子们愿意打开内心并想得到帮助,我就不会那么侧重于像那时2020年“牵手行动”那样对监护人的配合度这项评估。
3.评估监护人和孩子的整体需要
经过走访考察,作为心智教育导师,我们需要全面评估孩子们和监护人的心理状态,深入了解他们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评估后,如果孩子的心理状态相对比较正常和健康,他们所面对只是一些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如家庭最需要解决的是经济上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轻微的一些情绪问题,孩子所面对功课辅导问题等等,这些对象就交由当地的社工负责跟进。
因为我们这次参与帮扶行动的心智导师只有8个,而且8个导师需要两两结队分成4组对孩子和监护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僧多粥少和紧张有限时间的情况之下,每组导师帮扶的名额最多6个。那么,我只能够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去甄选帮扶对象。
4. 评估监护人和孩子的心理状态需要结合当地社工提供的考察对象资料
这一点是我这次大走访的最大一个收获。由于这次参与走访的人数和入户考察的对象比较多,在走访考察过程中,一些当临时向导的当地村委或者社工们,他们并没有经验或者没参与分工的会议。他们没有注意考察过程的细节,与我们心智导师配合不上,导致考察的评估有偏差,无法确定一些孩子和监护人是否需要成为帮扶对象。
例如这次考察的一户家庭。孩子今年14岁,读初三,是个帅气小伙。据当地社工反馈过来的资料显示:小宇不听监护人奶奶的话,不愿承担家务,平常就喜欢玩手机打游戏。孩子读初二的时候就不想读书,觉得学习很烦闷,坐在教室很傻,想出去打工。这显然小宇是个妥妥地厌学、懒散的问题学生。
通过和小宇的沟通和观察,我发现整个聊天的过程,他和我都没有任何眼神的交流,他一直都不敢看我。同时对比着社工提供的资料,结合他跟我说话的内容,我发现小宇前后的表现变化很大,似乎一下子从一个厌学、懒散、爱玩手机打游戏的问题学生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男孩。
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再回顾了小宇整个走访考察过程。我想起了临时带我们入户的其中一个向导,是小宇这条村的妇女主任,而且还是小宇的亲戚,是小宇的堂奶奶。这位堂奶奶,在我和小宇沟通过程中,她也加入话题当中,个中除了一些鼓励的话语,更多的是说教。而由于客厅比较小,爷爷奶奶也在客厅里。他们一直都在关注着小宇的一举一动。所以,我现在质疑的是,小宇迫于爷爷奶奶,还有堂奶奶在场的压力,小宇跟我们所说的话是为了讨好他的长辈,迎合我们这次的到访,毕竟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
故此,我是建议如有时间能够凑得出来,在我们这个月底或者1月份走访帮扶的时候,抽出时间再对小宇做第二次评估。如果这次他回答的是一样的话,就不需要我们心智导师的帮扶。只要社工后续跟进即可。如果是如我上面提及的那样,那是有必要对他进行心智疏导的。
走访考察后,我们8个导师在回广州的路上做分享时发现,除了小宇有这个情况外,有些孩子,也是因为因为监护人在场,孩子跟监护人在同一空间,所以他们打开程度不够,甚至一点都不打开。这个给我们的考察评估工作带来了挑战和难度。孩子的生活圈子很简单,除了学校就是家。在家,他们的情绪来源就是家人和邻居。那么如果家人和邻居在,尤其是跟监护人在一起,孩子内心是比较难打开。孩子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说他们哪里不好。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来源于学校,他们未必愿意让大人知道,或者孩子认为他们知道了又帮不了自己,那就没必要知道了等等。
所以,我们在以后走访考察,一对一的帮扶中,必须注意要把孩子和大人分开在不同的空间里,把他们隔开。这样才能有一个相对好的环境来支持做深挖了解工作和做情绪释放。更重一点的是,在随后的帮扶服务工作中,我们要明确我们来帮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我们出发入户前,要先跟一起同行的当地社工或者向导进行友好沟通,让他们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我们帮扶的时候,他们不能打扰到我们和服务对象。如果在帮扶时,他们还是打扰到了,我们导师要马上提出,并要求他们配合。我们要做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故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社工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对象资料。它不仅能够提供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同时在我们考察评估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另外,我们要注意跟当地社工或者向导的沟通和配合,使我们的帮扶服务工作高效、有效地完成。
以上是我通过去年的牵手活动和这两次走访考察活动,归纳出来的几点甄选一对一帮扶对象的依据和理由。籍此,我和刘清老师搭档选定6户一对一帮扶对象。希望通过这篇分享,我的这些经验和依据能够为基金会和其他心智导师伙伴们、社工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在以后的走访考察活动中,更精准更严谨地进行评估一对一帮扶服务。
我也希望接下来的2021年“牵手活动”一对一帮扶服务工作,在基金会的带领下能够顺利展开,为这些孩子和家庭多打开一扇窗,把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解脱思想上的束缚,改善生活需求,改变他们的生命轨迹,提高生命品质。
非常感恩基金会又一次为我们心智导师提供的这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感恩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基金会小伙伴们,在走访考察过程中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贴心呵护服务。为了减少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少耗费的时间和心神,基金会小伙伴们前前后后帮我们安排好所有往返的交通、住宿、吃饭和需要走访考察的一切所需品和资料。对于你们的付出,我唯有更加努力用心做好接下来的帮扶服务来回馈基金会和大家!让我们把基金会的使命宗旨:“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贯彻到底。加油!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广东省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广州 粤ICP备15066244号